当前位置 : 首页 > 当前页
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如何“起承转合”?
日期 : 2024-04-07 来源: 转自广东科技 作者 : 浏览量 : 218019

最是一年春好处,岭南春耕正当时。在早稻主产区广州从化,机械化育秧生产线开足马力赶制秧盘,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已经取代了牛耕人犁……今年春耕,无人农场、早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正在刷新人们对“耕作”这一古老行业的认知。


位于南海中北部大洋深处的“实验6号”科考船则在进行另一场“春耕”:该船搭载的我国首套7000米级水下遥控航行器,成功在这里进行海试。


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两场发生在不同领域却“未来感”十足的耕耘,都在演绎着南粤大地上新的“春天的故事”。


就在不久前,广东发布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瞄准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领域,培育发展新经济增长点。


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为何却着力“深耕”在未来?当此全球产业竞争白热化之时,广东又将如何发力当下?


图片


如何起步: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中寻找“节奏感”


起步姿态往往积蓄着向前奔跑的势能。要全面观察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就要先看当下广东起步发展的态势。


作为全国首个GDP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广东经济总量已连续35年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在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榜上,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已连续第四年排名居全球第二位。不难看出,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势能”已具。


去年年底,新一代国产超级计算系统——“天河星逸”在广州发布,不仅计算能力大幅提升,还能实现AI大模型训练等眼下多个行业领域急需的超算应用需求。


在超算领域,计算能力每提高一个量级,都需要体系结构的创新和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却能“精准”踩中当下产业发展热点。看似巧合的背后,正是广东对如何布局新质生产力的深远把握。


图片


技术更新日新月异,身处全球产业前沿的广东更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在朝夕之间,一项基础研究往往就要积蓄“十年之功”。在这场以未来为终点的长跑中,寻找发展快与慢之间的“节奏感”至关重要。


“我们将坚定不移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在广东“新春第一会”上的发言,点破广东在这场事关发展“快”与“慢”抉择中的态度:培育新质生产力,广东必须因地制宜,与产业发展实际紧紧结合在一起。因此,要让企业“上场”,在产业技术攻关中“唱主角”,通过企业在创新中,时刻感受产业变化的冷暖,从而培育契合广东实际、时代发展的新动能。


图片


怎样承接:企业登台亮相 政府夯基筑台


原始创新、源头科技、根技术……在广东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这些热词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话题和焦点。


实现颠覆性的创新,就要有前所未有的勇气。对于企业而言,敢于勇闯无人区,不仅要拥有试错的底气,更在于能有“试一试”的机会。


就在3月22日,粤港澳合作发展三大重大平台之一的广州南沙宣布将推出第一批应用场景清单。一些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先进技术和应用创意,今后能够在这里找到“小切口”开展验证,进而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片在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土地,或许更能体会“先行”的艰辛和意义——为了力挺企业和科研机构安心培育“从0到1”的基础研究能力,广东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实施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以此催生更多原创成果。今天,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一批面向未来的基础科学中心初见规模。广东布局10个大科学装置之外,还有129家深植产业线上的企业技术中心。产教相融、政企合力,向前沿和未知领域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广东路径”正在形成。


图片


何以转化:在实践中“试水温” 泛起“产业涟漪”


“以学校为圆心,这个‘半小时创新圈’里集聚了高校、科技企业、供应链资源、创投基金等关键创新要素,为科技创业者提供了一片沃土。”深圳科创学院院长李泽湘推开窗户,向访客逐一介绍林立于“创新之城”深圳的校园周边,这些知名科创企业和科研机构。


半个小时,这是学校到企业的时间。而一项发轫于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要真正转化为推动市场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又有多长的距离要走?


“要用市场育动能!”在今年广东“新春第一会”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谈到新质生产力在广东的转化之路——用活超大市场的优势,为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提供试验场。将推出一批新的应用场景,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广东市场率先应用推广,让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加速迭代升级。


直面市场,不仅意味着能汲取更多来自市场的“灵感”,更意味要承受来自市场波动带来的挑战。为了呵护萌发于大湾区的创新之火,广东开放市场让新质生产力自由驰骋的同时,又集中在集成电路、新型储能、生物制造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平台上小批量试生产、材料装备验证、生产工艺验证……企业得以“试试水温再下水”。


依托市场优势吸聚创新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兑现创新价值。广东正在摸索“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的“新质”转化之路。不断由实验室产出的成果,正快速投入,在市场上泛起阵阵涟漪。


图片


如何集聚:“湾”有引力如何激发“链”式反应


“大家对数字工匠的需求越来越急切,行业一线非常需要数字化人才帮助企业进行智能化产业升级。”深感新质人才培育之迫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带来了培育“数字工匠”的建议。


杨登辉之思,正是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眼下之急——今天,广东就业人员总量已经达到7000万,但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依然存在“结构性短缺”。


“过去一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业快乐,体会到了梦想成真的成就感。”一年前,在海外任教的知名学者颜宁到深圳筹建深圳医学科学院。这一年间,颜宁的实验室从无到有,还吸引了数十位来自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汇集。“湾区速度”让她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吸引人才的“湾”有引力。


图片


如今,广东正在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更要汇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共识。依托“链主”和单项冠军企业,广东推动5家国家级和4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串联起1600多家遍布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4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创新链的大生态中葱葱郁郁,在市场激荡中不断用创新创造惊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广东产业与创新互促双强正从“新质点”到“新质面”,再到“新质链”的跃迁,新质生产力就在这样门类齐全的产业脉络中不断奔跑,加速延伸。




Copyright © 2018- 广东省计算机学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000579号    访问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科学馆大院3号楼309 联系电话:020-83561784